English

深圳人忙“充电”

1999-06-0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易运文 我有话说

外地人到深圳来,总是看到深圳人步履匆匆,全然没有那种悠闲自得的样子,不禁纳闷:深圳人在忙些什么?

深圳人在忙于“充电”。在一家公司当文员的黄小蓉已经有一个文学学士学位了,但她每天下班后,还要急着赶去上英语课。每天要到十点后才能回到家里。这样一天上“两个班”的日子,她已经过了两年了。黄小蓉的目标是通过英语六级考试。“现在来深圳求职的人多,不多学点东西,自己的位子保不准,说不定哪一天就要被别人取代了。”年纪仅25岁的黄小蓉说。

深圳一些单位的领导和企业的总经理,也在忙于“充电”。甚至一些区一级的主要领导,攻读在职硕士、博士学位的也不乏其人。白天上班时他们是领导,晚上除非有特别重要的会议,其它应酬都推掉,夹起几本书就匆匆赶去听课了。据了解,国内几乎所有高等院校对在深圳招收在职硕士生、博士生都有浓厚兴趣。“到深圳来办研究生班不愁生源不满”,这几乎是各个著名大学的共识。

深圳人舍得花钱买书,国内各媒体早有报道,但深圳的家庭舍得在教育上投资,知之者可能并不太多。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,1998年深圳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约为1000元,比1997年增长了25%,如果按照实际参加教育培训的成员计算,人均支出则为2821元,约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5%。

每到傍晚,位于深圳市中心地区的一些中小学校的教室,几乎都是灯火通明,里面坐满了接受各种知识进修和培训的年轻人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解放路的深圳大学成人教育学院,每到周末,这座大楼上上下下的每间教室都挤满了来自各个行业、各种年龄的进修学生。

位于市中心的幽静的荔枝公园旁边的市图书馆,也是深圳人“充电”的一个去处。该馆平时每天都要接纳四、五千名读者。双休日时,到市内各图书馆的自修室抢座位已成了深圳的一道独特风景。深圳市图书馆双休日的读者一般都要达到八千人。

据了解,到图书馆借书的读者,绝大多数都喜欢借法律、外语、会计和计算机类的实用书籍。在市图书馆门口的各种培训班报名台前,前来咨询报名的年轻人络绎不绝。其中又以计算机、外语、会计、电算化等培训专业报名的人数最多。

在深圳参加各种在职研究生或资格考试的培训班,其费用也不菲。据记者了解,在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举办的在职博士班,一年的学费是2万至3万元。取得一个在深圳白领阶层流行的“国际资格”,比如MEC(国际行销经理)、ACCA(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),仅一个月的培训费就是5900元。LOMA(美国寿险管理师)共考10门课程,每门光考试费用就是60美元。

但许多深圳的白领人士认为,虽然考得一张“国际资格”费用不薄,但是物有所值。在深圳一家公司供职的张先生去年考到一张SOA(北美精算学会资格认证),就凭这张国际资格,他被猎头公司挖去某港资公司委以财务经理重任,每月薪水七八千元。张先生说:“深圳正在向国际化都市迈进,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也要与国际接轨。现在仅有一张国内高等教育文凭是不够的,还应考取全球通用的标准化职业资格。这样才不至于在新世纪到来时有被淘汰的危险。”

深圳人忙于“充电”的直接动力是来源于竞争的压力和方便就业的需要。由于来深圳求职的人多,各个招聘人才的单位对应聘人员的学历、特长和能力要求都很严格,没有一定学历和一技之长的人很难在深圳找到工作。一些对自己现有工作不满意的人,想找机会“跳槽”到更能发挥自己潜力或待遇更好的单位去,也需要“充电”。在深圳某新闻单位工作得很出色的毛小姐,突然宣布放弃自己的工作,要到广州中山大学脱产三年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。周围的朋友对她这个决定都感到不解。毛小姐解释说:“自己在从事新闻工作中总感到知识浅薄,知识不够用,再如此下去,担心自己有一天会不能适应工作。趁现在年轻去充充电,以后适应工作的面就宽了。”

深圳是国内信息产业最发达的城市。知识更新的速度在深圳表现得特别明显。在美国一家电脑公司供职的董先生曾获得过硕士学位,但他说,他的美国上司告诫自己:“你如果一年不学习,你曾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%。”

在日常生活中,深圳人还有一种感觉:如果你不经常接受知识的学习和培训,就连参与别人的对话和参加一些讨论会都会感到尴尬。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新名词出现在深圳人面前,比如:买壳上市、H股、资本运作等等。

深圳的一位记者坦诚地说:“当每次从采访对象那里听到一连串似懂非懂的新名词时,我似乎变得越来越不自信。”

正是这种种压力,使深圳人不得不挤出每天的空余时间,在图书馆、自修室、研究生班和各种培训班里忙于“充电”。“充电”使深圳人的生活变得充实,也使深圳人在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时的挑战显得更有信心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